羅浮宮展 綻放奧林帕斯光芒

分類:藝術文化




羅浮宮展 綻放奧林帕斯光芒

  • 2012-01-20 01:18
  • 旺報
  •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藉由荷馬(Homer)、維吉爾(Virgile)與奧維德(Ovide)的史詩文學,後人得以對希臘羅馬神話「上手」。這次的羅浮宮特展,且看藝術家詮釋奧林帕斯諸神,如何在這個世界舞台展演一幕幕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越過千山萬水的希臘羅馬神話,如何讓身處華人文化圈的台灣觀眾進一步認識?策展人暨羅浮宮雕塑部研究總監Isabelle Leroy-Jay Lemaistre表示,透過繪畫、雕塑、器皿等多種藝術形式,可以讓觀眾體會西方眾神的不同面貌。台灣觀眾對於西方眾神之名早就如雷貫耳,但是背後有哪些故事也許就陌生了。

     神話故事 流傳千年

     策展顧問劉俊蘭教授指出,一般人比較少知道一點:很多藝術品與歌劇密切相關。先有歌劇一炮而紅,藝術家再創作相關題材。因此神話不僅體現在繪畫及雕塑方面,其實歌劇也是神話具體化的重要一環。其次,17到19世紀的藝術學院體系制度即是藝術家養成的搖籃,這些學子以臨摹希臘神祇雕像作為入門,加上得研讀古代歷史、文學課程,又要觀察舞台角色演出,戲劇與視覺藝術關係匪淺,藝術家鎮日浸淫在神話氛圍中,想不熟稔都難。

     Lemaistre稱,這些希臘神祇就像凡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慾、會欺騙、犯錯、也很脆弱,甚至會插手人間事務、相互對峙交戰,各自捍衛己方陣營。儘管這些神話故事流傳千年,卻一點也不陳腔濫調,仍有許多包括畢卡索在內的藝術大師受到啟發,創造出令人驚嘆之作。

     Lemaistre對這些古文物也有自己的詮釋角度,例如古希臘紅繪高腳酒杯《攻占特洛伊城》杯外呈現希臘攻打特洛伊最後一晚的激烈混戰,就讓她聯想到畢卡索描繪西班牙內戰時飽受炸彈蹂躪的《格爾尼卡》,刻畫戰爭血腥殘酷的畫面如出一轍。

     基督教與希臘羅馬神話並稱為西方文明兩大重要源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次展品從西元1世紀一下子就跳到16世紀後,中間一大段時間哪裡去了?劉俊蘭解釋,這是因為這段時期有基督教文明稱霸西方世界,對於希臘羅馬這樣的多神信仰易被視為異端所致;所以風水輪流轉之下,百花齊放的主題自然也不同。

     展品清單 多有割愛

     而這次策展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心目中的理想清單,與展品實際狀況不盡吻合。Lemaistre解釋,在展件挑選上儘管先會意有所屬,但是得視文物的「健康狀況」而定,過於年邁、脆弱、不宜長途跋涉者就得忍痛割愛。

     電影《達文西密碼》上映後,到羅浮宮「朝聖」的遊客有增無減。Lemaistre樂見大家對藝術文物的熱愛支持,但也說其實羅浮宮還有很多一流作品,「可惜電影不能多介紹一些其他佳作。」否則人們湧到羅浮宮只想一睹《蒙娜麗莎》丰采,而忽略了別的精彩作品,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