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佛教藝術備受收藏界注目

分類:心靈藝術




中國時報【☉文╱王晨妍】

尼泊爾是佛教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即誕生於迦毘羅衛的藍毘尼(今洛明達)。尼泊爾國土面積不大,且多為山地,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東連不丹、錫金,西南連接印度,北與西藏接壤。

釋迦牟尼出生於迦毗羅衛國皇室,為迦毘羅衛國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太子出生後其母摩耶夫人七天後便去世,轉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自幼通達五明、四吠陀、文武雙全,相貌英偉。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不貪戀世間上的情、慾和享受。太子曾出遊城之四門,見生、老、病、死等現象及以修道行者後,深感人生苦痛與無常,十九歲便萌出家修道之志,自脫衣冠為沙門。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便是尼泊爾佛教史的開始。

造像風格 受印度笈多王朝影響

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此地曾是漢地佛教、藏傳佛教與印度佛教聯繫的樞紐,也是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尼泊爾佛像對於我們瞭解古代印度及西藏造像藝術的源流占有十分重要的關鍵。尼泊爾周圍群山環繞,阻礙著與周圍國家的交往和聯繫,這種封閉式的地理環境進而影響了尼泊爾造像藝術的獨立發展。

尼泊爾造像主要為紐瓦爾人,故風格多受印度笈多王朝影響,紐瓦爾人聰明勤勞,擅長建築、雕刻、鑄造等技藝,他們使用銅、木、石等多種材質製造佛教造像,尤其對銅有著特殊的喜愛,視為神聖之物,境內山多地少,礦藏豐富,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喜好,因此他們很早就掌握了煉銅技術,在造像表現上以金銅造像為主,金銅造像又稱鎏金銅造像,它是先用銅鑄或鐵打成像,然後鎏上黃金,金光閃閃,超凡脫俗,由於銅質造像多數體積較小,便於攜帶,所以流傳後世的數量最多。

佛教是尼泊爾的第二大宗教,據官方統計,約占人口的百分之八,而印度教的人口接近百分之九十。尼泊爾是一個神靈世界,寺廟比民宅多,僧人比俗人多,宗教派系林立,造像表現多以密教題材為主,造型複雜,裝飾繁褥,女性特徵明顯。史載,阿育王曾攜女兒訪問過藍毗尼和加德滿都谷地,當時這位印度統治者為傳播和保護佛教所立的石柱(今天在尼境內已有發掘出土)。從此以後,尼泊爾佛教在歷代王朝的扶持下持續發展,一直延續至今。

精湛工藝 完美地掌握身形比例

門德揚拍賣公司董事長陳國恩表示,尼泊爾造像藝術之所以在佛教藝術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完美的掌握了造像的身形比例,透過工匠精湛的工藝手法,將造像本身內在的悲憫和外在的身體結構、體態的協調,細膩且完整地結合。由現代審美觀看來,尼泊爾造像的內斂氣質、優美身姿的刻畫令觀者感到舒服恬靜,是最符合當代美的藝術風格。

此尊14∼15世紀的尼泊爾釋迦牟尼像,頭寬臉圓,眉目慈藹,袈裟表面光滑無紋,只在領口、手腕和近腳踝處施以凸起線陰刻花紋,薄而貼體,盡顯布料之下軀體起伏的作法,反映了尼泊爾造像在呈現人體結構上的高超技巧。尼泊爾造像藝術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藝術手法和風格的基礎上,不斷溶進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和雕刻技藝,從而形成一種具有鮮明地區和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現在越來越多的收藏家認識到了尼泊爾佛像藝術的重要性,它具有形式美、工藝美、內涵美,還有其歷史特殊性,由於尼泊爾佛教藝術對西藏藝術影響甚深,有著宗教傳承的延續性,更為現今收藏界所注目。

門德揚拍賣會4/25(六)熱烈展開,珍品琳瑯,精選雲集,歡迎各位嘉賓共襄盛舉。

主持人: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