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藝術 一睹大師設計

分類:編輯部




中國時報【文╱黃繡鳳】

被喻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以「建築的藝術 The Art of Architecture」為主題,4月11日起至24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展覽,帶領觀眾回顧福斯特壯麗又富有人文魅力的建築藝術。

24日率事務所全體同仁看展的建築師戴育澤指出,Norman Foster,就國人而言最熟悉的作品就是香港匯豐銀行、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及北京首都機場,尤其前者乃是經由國際比圖脫穎而出,由於整座大樓大量使用預製構件,並分由20多個國家生產,再運至基地組裝,由設計、生產、組構,展開高度專業整合能力,完成後儼然已成香港的地標。

戴育澤認為,Norman Foster化不可能為可能,也成為高科技建築的代表,贏得「建築超人」的封號實至名歸。然而較被大家忽略的是匯豐大樓底部1樓開放出,連通其前後的通路,並於假日提供給外籍勞工,成為最佳休閒聚會空間,其透過設計為企業與環境,展現其公共性與社會性,更令人激賞。

他說,諸如此類的思考,每每呈現於Norman Foster各個時期的作品,如德國柏林國會的透明穹頂更是其結合造型、結構、空間、環境於一體的顛峰之作,同時藉由透明與光線,象徵民主政治與國家希望的精神意涵。

而全球氣候變遷的關懷及電腦科技的運用則讓Norman Foster的建築更趨成熟,因此他的建築除了滿足了美觀,即機能、結構、形式、空間的傳統建築議題,並傳達更深沉的精神層次,亦即時代性、社會性、象徵性的統一;其在建築語言上也大量使用模矩、預製、鋼、玻璃,似乎也延續大英帝國工業革命的傳統。Norman Foster也實踐以建築創造人類永續的未來,從博物館到機場、工廠與政府機構、劇院與辦公大樓,在全球完成無數動人的作品。

他在1967年創立的福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40多年來計畫遍布356個城市,80個國家,橫跨6大洲,其作品從全世界最高的法國米約大橋,到位於倫敦、暱稱「小黃瓜」的瑞士再保公司總部大樓,以及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的北京國際機場,在世界各地成功推展出動人的建築。

「建築的藝術 The Art of Architecture」之前曾在多個國家許多城市展出,展覽主題從「公共建設」、「摩天大樓」、「都市規畫」、「文化與市民」等子題開展,呈現精采豐富的多元風格,這次也展出福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目前在台灣執行的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水族館,讓國人一睹大師的設計風格。

此次展覽擺放超過百件建築模型,更有2013年最新發表的「月球居所」的3D列印模型,展現了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豐富多元的風格,透過這次展出的精細模型與圖面,能感受到這家國際級事務所驚人的創作能量、具有原創的設計思維,與事務所自1967年創立以來,便持續不斷關注環保永續的精神。

主持人:諾曼.福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