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投資 需要美學包容

分類:藝術文化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0/24   編輯部 報導

  • 2012-10-24 01:24
  • 旺報
  • 【記者吳靖雯/台北報導】

 

 ▲收藏家杜威。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家杜威。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家姜昆。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家姜昆。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家翟健民。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家翟健民。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藝術學者鄭重。 ■攝影/記者陳思豪

 ▲收藏藝術學者鄭重。 ■攝影/記者陳思豪

 ▲西冷印社副社長童衍方。 ■攝影/記者陳思豪

 ▲西冷印社副社長童衍方。 ■攝影/記者陳思豪

 ▲香港佳士得國際董事張丁元。 ■攝影/記者陳思豪

 ▲香港佳士得國際董事張丁元。 ■攝影/記者陳思豪

 ▲保利香港拍賣執行董事張益修。 ■攝影/記者陳思豪

 ▲保利香港拍賣執行董事張益修。 ■攝影/記者陳思豪

     想入收藏之門,最困難的就是對藝術品價值和市場趨勢的判斷。香港佳士得國際董事、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品部主管張丁元,在「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論壇上,對中國藝術未來投資展望,指出文化美學價值包容心是關鍵。

 

     承先啟後 好藝品判斷標售

     張丁元以華人界最大收藏團體「清翫雅集」為例,提出為何這些藏家可以蒐到現有的水墨、器物、油畫等好貨?即是具有看待不同文化美學價值的包容心,收藏無藩籬,未必要有共同文化背景才能欣賞藝術品,而且異國文化彼此具有互相啟發可能性:如同畢卡索將非洲藝術挪用到創作之中,莫迪里亞尼的人物五官和非洲部落雕塑也具有高度相似性,連梵谷都向日本浮世繪取經。張丁元指出,東西方在文化創造上有類似的表現精神、審美概念相近,因而兩方界線並非大家想像的涇渭分明。

     該如何判斷哪些屬於好的藝術品?張丁元主張承先啟後很重要,藝術家在創造上能將文化精神推向新的層次。以趙無極1960年代的抽象作品為例,和五代董源的山水畫相比,會發現具有相似與對接性,趙無極憑著對西方現代主義尤其是抽象畫的轉換,成功為歐洲藝術圈所接受。朱德群亦然,其表現手法和筆觸絕非偶然,而是轉換傳統後的結果,宛如草書般流暢的繪畫形式,以留白引導色彩布局,且架構符合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視角。上述兩位巨擘挪用了古典美學,既是「承先」,卻也開啟了開闢西方抽象潮流的新道路,張丁元認為文化創新的價值,很值得藏家細細品味

     張益修:華人文物影響全球

     關於藝術市場的東移,保利香港拍賣公司執行董事張益修表示,青銅器、唐三彩、明清官瓷、字畫等中國文物,不僅在世界級博物館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國際拍場寵兒,顯見華人文物影響全世界,中國藝術品在海外市場同樣發展蓬勃。但現在更要著眼於提升華人藝術品地位在國際藝壇的適當位置。以保利成為繼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老字號拍賣龍頭之後,排名世界第三的拍賣公司,加上今年成立香港部門,都是該公司期望將中華文物內涵及審美觀帶到國際上的舉動。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主持人: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