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認為今日的收藏家可說處在歷史的結點上,許多制度都發生劇變,他以自己20多年來的收藏經驗分享:「以前我喜歡到拍賣會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後來發現自己想買什麼別人就買什麼。」問得標的人看了拍賣品嗎?對方往往說沒看,但反正馬未都看了!馬未都感慨,此時談收藏和過去不同,收藏的樂趣被資本主義一點點剝奪。
馬未都問:「收藏和投資有何不同?」他淺白地詮釋:「買了一件想買下一件是收藏,買了一件就想賣一件,那是投資。」他不諱言,每個收藏家都曾鑽過這個圈,因為中國人愛面子,每回買藏品都會超出預算,正緣於華人的面子文化。但另一個角度看,文化給予人們精神安慰,既能有精神安慰又能有物質安慰的,就是文物,收藏家某個層面來說,也是為社會保存了精神與物質文化。
看南、北宋時期收藏文化興起,到元蒙古族將西方文化帶入中國而造就青花瓷等融合中西的文物,再到清乾隆年間曾5次全國不收稅,還富於民,造就乾隆時期的收藏盛世,馬未都認為官方政策與社會氣氛是影響收藏文化的重要關鍵。然而中國人由於不重視品牌而寧願抄襲,使得宋以來的精品未能如西方的LV、愛瑪仕、福特、豐田等由人名轉變為品牌的現象,未來希望能在中國出現。
透過文物藏品,馬未都認為,今日有這麼多證據可知中國的文明達到的高度,華人應認識到最有價值的仍是自己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