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克洛瓦:實際上,畫家的藝術更接近於人們的心靈
分類:國際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7/05/14 編輯部 報導
德拉克洛瓦:實際上,畫家的藝術更接近於人們的心靈2017-05-07 澳門蓮花美術館.中華藝術網報導.
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的先驅,雖有著超乎尋常的幻想和熱情,卻也潛藏著人性中的膽怯和淡漠;雖於作品中追求偉大與崇高,卻也無法克制內心的羸弱(在他的日記中的感受)。

他的感受力細膩而敏銳,似微風吹過的情感之悸動彷彿也能被他察覺。
對命運的抗爭與苦難之絕望攪在一起,在他的畫面中捲起旋風,攪動著觀者的漠然。他在“事件”或故事裡挖掘人性之本質,看似幻象,卻更真實,如下的畫面細節便可說明。

如果認為我的浪漫主義是意味著
自由的表達個人的感受,
不墨守成規,
不喜歡教條的話,
那麼我承認我是個浪漫主義者,
而且我承認自我15歲起,
……
我就已是個浪漫主義者了。
▲《在地獄中的但丁和維吉爾》又名《但丁之舟》189x242cm 布面油畫 1822
不管畫家表面上所畫的主題是什麼,
他畫的永遠是他自己。
主題僅僅是表現他內心感覺的媒介而已。
▲《希奧島的屠殺》417x354cm 布面油畫 1823-1824
其實,
真正能使我為之醉心的,
只有我畫出來的幻象,
其餘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雲而已。
我認為,只有想像力,
或換種說法:只有感覺的細膩性,
才能使人看到別人所不能看見之物。
▲《撒爾達那帕勒之死》392x496cm 布面油畫 1827-1828
在我的心中,
蘊藏著一種內在的力量,
它比我的身體更強而有力,
時常賦予我以新的生命。
對某些人而言,
這種內在的力量似乎並不存在;
對我而言,
它的力量卻遠甚於我的肉體;
沒有它,我終必死亡而化為烏有。
這種力量就是我的想像力,
它主宰我的一切,
鞭策我不斷向上。
▲《自由引導人民》260x325cm 布面油畫 1830
我並不喜歡十分理智地去作畫。
在我心底經常有一種潛力促使我
去彌補內心的空虛。
如果我不能像陰陽先生手中的蛇那樣激動不已,
那就表明我內心並無所動。
我必須認識並承認這樣的事實。
我的每一件做成功的事,
都是這樣得來的。
▲《閨中的阿爾及利亞婦女》180x229cm 布面油畫 1834
思考構圖意味著
把激動畫家內心的那些人所共知的因素
加以結合,
然後,
再加上那自豐富的記憶寶藏中所取得的形式,
就可以產生出具體的作品了。
▲《墓地的孤獨女孩》65x55cm 布面油畫 1824
一般人易為作家所感動,
而不易為畫家或音樂家所感動。
實際上,畫家的藝術更接近於人們的心靈,
因為它看上去更實在、更具體得多。
當創作的時候,
就以畫外部形象來說,
何者應當肯定,
何者應當捨棄,
早已有了一定的選擇。
換句話說,
對那些通過感覺而察知的外界物體,
其能引起內心共鳴的因素
早已經過一定的安排了。
▲《鋼琴家肖邦》37.5 x 45.7cm 布面油畫 1838
▲《亨利·弗朗索瓦夫人》60.3 x 74.3cm 布面油畫 1835
在作《馬利諾·法利洛總督受刑》一畫時,德拉克洛瓦在繪金色大氅時遇到了困難,他把所有的黃顏色都用遍了之後,大氅的色彩仍然顯得太重。於是,他雇了一輛車去盧浮宮找魯本斯(的畫作)求教。忽然,一道陽光射來,把那投在碎石路上的車影變成純紫羅蘭色了,於是那嫩黃色的車廂立刻就顯得明亮得多,黑影在對比之下,也就更呈紅紫色。解決他問題的關鍵也正是在此。他於是打發掉車,立刻回到自己的畫室實驗起來。此後他常在色彩的這個問題上探究,以至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他曾說:“我將發現這樣一個法則,可以應用於每一事物,無論什麼東西,它在地面上的投影都是紫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