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富於民 首重文人收藏

分類:藝術文化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0/25   編輯部 報導

  • 2012-10-25 01:46
  • 旺報
  • 【記者林美姿/台北報導】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畫家劉波。(記者林誌鈺攝)

▲上海收藏鑑賞協會會長陳鵬舉。(記者林誌鈺攝)

 

 ▲紐約蘇富比中國工藝品部門主管汪濤。(記者林誌鈺攝)

 

     第3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昨日舉行「收藏與文化」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都認為,文物應「藏富於民」,不應太集中於官方收藏,文人和民間收藏也應該重視,尤其是文人收藏更應該是主流,文人收藏也代表了中國收藏的最高品味。

 

     昨日的「收藏與文化」專題論壇由鑑賞家勞繼雄主持。上海收藏鑑賞協會會長陳鵬舉在論壇中指出,收藏已成為房地產、股票之外的第三個投資方向,在拍賣市場進入億元時代後,僅把收藏視為投資,會讓收藏變得微不足道,應重新檢視收藏的意義。

     文人收藏 品味最高

     陳鵬舉指出,7年前上海收藏鑑賞協會創辦時,就以「人文收藏」作為宗旨。收藏可分為國家、文人及民間收藏,這三個層面當中,文人收藏是最主要的。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其他國家不同,每個中國人一出生就擁有五千年的文明背景,文人收藏正代表了中國收藏的最高品味。

     紐約蘇富比中國工藝品部門主管汪濤也指出,中國歷代有皇家收藏,但這類收藏最不好,因為改朝換代時,皇家收藏往往就遭殃。至於國家收藏,是設立博物館存放文物,但「博物館是所有文物死亡的場所」,因為在博物館工作的館員不見得愛好文物,對他們來說,在博物館工作只是一份工作,好的文物被送進博物館的庫房裡就形同死亡了。

     汪濤表示,私人收藏家是以身家去保護文物,所以「藏富於民」是很重要的。大收藏家藏品都具有系統,因為收藏最重要的是歷史感,收藏系統就是收藏家體現對歷史文化藝術的一種理解。

     汪濤昨日以「端方和他的青銅器收藏」為題發表演講,以晚清總督,也是晚清第一大收藏家端方為例,說明中國的文人收藏。端方擁有收藏團隊,建立了自己的收藏系統,並成立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體現了「共享」的收藏意義。

     端方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是現存在台北故宮的西周晚期毛公鼎。汪濤表示,端方的收藏是宋代以來,特別是乾嘉文人收藏傳統的發揚。端方後來壯志未酬,被人刺死在蜀中。汪濤說,古董界有種說法,像毛公鼎這樣社稷重器進博物館是應該的,否則持有的人命不夠重會壓不過去。

     寄託雅興 見證歷史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畫家劉波昨日的講題為「金石當代─載道以物,求道唯心」,他指出,現在出名的碑拓,都是因為其上的題跋有名,而非碑銘本身,地下美術世界呈現的華彩,例如墓葬壁畫、石碑、造像碑等,以往被美術史忽略,其實金石學以碑著史,以金石證繪畫,以墓誌比較史料,其中有很大的學問。

     劉波說,文人收藏是寄託自己的雅興,他為重構當代金石學譜系,跑遍河北、山東、甘肅收集墓誌銘、石碑,這次到台北,也拜訪甲骨文收藏量名列世界第二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持人: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