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金融研究的幾點思考

分類:兩岸




  關於文化金融研究的幾點思考

金巍/文化經濟觀察/中華藝術網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10期智庫講壇的演講稿整理。)

文化金融藍皮書是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聯合推出的,也得到了很多單位及專家學者的支持,在此要表示衷心的感謝。受編委會委託,下面由我來就《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17)》的一些情況及主要內容做個匯報,並就文化金融研究談幾點看法。

本報告結合中國文化金融最新研究和實踐成果,對2016年度文化金融發展進行了總結。作為第一部文化金融藍皮書,本報告提出了文化金融研究的基本範式和基本觀點。報告對國內外文化金融研究進行了文獻整理和理論視野分析,對文化金融命題進行了邏輯推演和學理分析。報告提出了矩陣式的文化金融分類框架,並基於框架總結了幾種不同的研究路徑。本報告共分為總報告、工具篇、行業篇和專題篇四個部分。總報告是本報告的核心部分,集中了課題組對文化金融研究和實踐的基本觀點。工具篇從金融工具入手,從債權類、股權類和風險管理類三個角度總結分析了2016年文化金融發展狀況。行業篇對電影、藝術品、出版發行、新媒體四個行業的文化金融發展進行了分析。報告以專題形式就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做了探討和研究。

自2010年以來,尤其是自2014年以來,文化金融不僅成為產業界“熱詞”,也開始成為前沿性的研究領域。我們為什麼如此關注文化金融?我想主要是因為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國家文化發展在綜合國力建設中越來越重要;二是文化產業規模越來越巨大;三是文化與其他產業的相關性越來越強。下面我想談幾點關於文化金融研究的幾點看法,請大家指正。

一、堅持文化金融研究的科學與規範

雖然學界對文化金融這一領域有了一定共識,但共同的話語體系仍有待建立。如何堅持文化金融研究的科學性,我認為主要包括:

第一、處理好文化和金融的關係。文化金融是基於文化生產領域的金融服務和資本市場體系,如何服務於文化生產(與再生產)是文化金融研究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對文化金融領域中的虛擬經濟部分一直保持審慎的態度。在文化與金融的關係中,文化是特性,金融是根本。忽視了文化或文化產業的特性,文化金融就失去了靈魂;忽視了金融的共性,文化金融就失去了基本規則。文化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服務業,而不是文化行業,如果文化金融可以作為統一的產業來進行統計,應是或絕大部分計入金融業。

第二、明確文化金融研究範疇,在文化產業金融的基礎上適度擴展邊界。文化金融作為一個交叉研究領域,涉及的學科比較多,涉及的要素和因素比較多,做個可能不恰當的類比,這不會是一個層次分明而穩態的系統,而是一個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但是作為一種研究,我們還是要有邊界、要有前提、要有假定、要有共同的語境。我們比較傾向於以文化產業金融為基點進行分層,向內為內容產業金融,向外包括文化事業部分的金融服務。在文化產業界定上,因為有統計意義的文化產業、大文化產業(文體旅)、泛文化產業等,在文化金融的研究中都需要明確界定。

第三、金融工具和文化產業兩個視角的研究路徑並行。從當前看,“從金融到文化產業”和“從文化產業到金融”是最現實的兩個研究路徑,並行不悖。這也是我們這本藍皮書設計框架的本意。不論哪一種路徑,當前比較緊要的需要經濟學家和金融學者的積極參與。在以往,由於歷史都和現實的原因,經濟學界參與文化金融研究的學者一直比較少,對於這一交叉性極強的研究領域是不正常的,好在這種狀況正在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

二、堅持文化金融研究創新,關注產業實踐。

第一、文化金融本就是中國獨創,文化金融研究是一項開創性工作。文化金融研究是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和相關政策推動而興起的,具有極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用Culture Finance來做英文術語。國際上有很多文化金融方面的成功經驗,但多是分屬於個別領域,如電影金融、藝術品金融等。從這點上看,我們要構建文化金融這個高位的研究體系,幾乎沒有更多經驗可以藉鑑。所以,文化金融研究必須結合我們的實際,積極探索,勇於創新。作為學者的一個研究領域,是需要大量的創新性工作要做,如果作為一個大學教學體系中的專業方向或專業課程呢?那可能更需要嚴謹紮實的工作。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著手編寫作為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使用的文化金融教材。

第二、文化金融研究應緊密與產業實踐相結合。研究往往是落實於產業實踐的,這一點在創新加速時期尤其明顯。在去年,我們關注了眾籌、IP和區塊鏈三個前沿性的現象級的課題。區塊鏈今年有所擴展,包括區塊鏈的金融科技成為熱點問題。金融科技對金融與資本市場體系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勢必對文化金融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們需要時刻關注這些產業實踐。

另外,我們還需要關注如下幾個前沿問題和基礎性工作:文化產業資產證券化、資產管理與文化產業、文化金融體系風險管理、文化資產評估、文化企業徵信、文化金融信息與市場指標體系等。

三、堅持文化金融研究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兼具國際視野。

文化金融研究應放在國家大戰略環境中,也要具有國際視野。

第一、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16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0254億元,GDP佔比為4.07%。從統計上,“十三五”末期文化產業一定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即GDP佔比達到或超過5%。但是這個支柱能不能站穩,是個問題。如果不能和國民經濟體系融合、不能和資本市場融合、不能和國際文化產業市場融合,我認為這個支柱是站不穩的。這其中,推動文化產業和資本市場的高度融合更為緊迫。

第二,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關注戰略性產業和文化科技創新。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是不是偽命題?如果不是,我覺得不能僅僅關注文化產品本身,而要關注制度供給。文化金融研究能做什麼呢?就是通過文化金融推動中觀層面的文化市場規則的進化,推動產業精神的培育。我們觀察到,與資本市場融合度較高的行業,大多行業自律性與市場規則都比較成熟。供給側改革的另一方面,文化金融要關注戰略性產業和文化科技創新。根據《十三五時期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數字創意產業成為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文化部據此又出台《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原創能力建設,推進文化創業創新,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這方面我們應投入更多的關注。文化金融實踐中,各類資本對文化科技類企業和項目投入在總投入佔比中預計超過60%,文化金融研究在這方面也要多多研究。

第三,發揮文化金融在推動一帶一路願景和國際文化合作中的作用。法國學者馬特爾在《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重點放在娛樂行業,延續了《文明的衝突》的思維,但提出了全球視野下文化主題必鬚麵對的命題:誰將成為文化主流?顯然,我們在一帶一路願景與規劃中採取了與《文明的衝突》不同的另一種文化思維。不過,我們也看到,在我們周邊,西方文化的傳播都是通過強大的資本長期支撐的,而且幾乎已成銅牆鐵壁,所以“一帶一路”中的文化傳播也不能缺少資本的力量。這其中,僅僅依靠國家資本顯然是不夠的,而且效率也不足。文化產業是文化軟實力中的硬實力,“一帶一路”願景中,如何通過文化金融讓我們的文化產品真正走出去,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未來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完善文化金融藍皮書的內容,出版《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18)》;推動文化金融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推動專業性文化金融研究機構的創立。

(金巍: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梅花與牡丹文化創意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社科文獻出版社文化金融藍皮書主編)梅花與牡丹文化創意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