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又虛幻 數位藝術節秀自然

分類:教育




  • 2012-11-16 01:16
  • 旺報
  • 【記者潘勛/台北報導】

 

 ▲邱誌勇教授置身數位藝術展璀璨大型展品中,形容其造型、互動性及豐富宛如電影《阿凡達》的靈魂之樹。(記者潘勛攝)

 ▲邱誌勇教授置身數位藝術展璀璨大型展品中,形容其造型、互動性及豐富宛如電影《阿凡達》的靈魂之樹。(記者潘勛攝)

 ▲德籍藝術家塔貝克的《年歲Years》,宛如讓樹木以自身年輪唱出生命之歌。(記者潘勛攝)

 ▲德籍藝術家塔貝克的《年歲Years》,宛如讓樹木以自身年輪唱出生命之歌。(記者潘勛攝)

     當人類習於數位與資訊世界後,所謂的「自然」定義會不會出現顛覆?16日起展開的「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將挑戰此一命題:數位科技融入人們的生活,漸漸化解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藩籬,當「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際,數位不再不自然,而且成為藝術思索的新課題、藝術展現的新媒介。

 

     「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今年主題為「第二自然」,在松山文創園區2樓的展場面積達千坪,分10大展區;除台灣及國際數位藝術家的作品外,大陸數位藝術工作者也共襄盛舉,提供精選短片參展。

     蒼蠅Po文 樹木會唱歌

     往年備受矚目的「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區」今年邀請5組國際藝術家進駐,以水浪、年輪、鳥、蒼蠅等大自然生物個體創作藝術品,突破數位藝術冰冷無機的刻板印象,另呼應「第二自然」主題。

     美國藝術家鮑文提供的藝術創作《蒼蠅推特日誌Fly Tweet》極為醒目。靜宜大學邱誌勇副教授指出,宛如地球儀的玻璃球體中,多隻蒼蠅是行動者,隨機飛舞、碰觸懸吊置中的極薄折疊式鍵盤,每當蒼蠅碰觸滿140個字元或者撞到「enter」鍵,便會自動向社群網站推特發送一則訊息,暗喻人類目前對即時溝通軟體或社群網站之依賴、須臾不離,令人反思。

     德籍藝術家塔貝克的作品,是乍看不起眼的黑膠唱片唱盤,但觀眾走近,會發現唱盤上運轉的「唱片」原來是樹幹的橫切片,唱盤撞針繞行樹木年輪的震動,再數位轉化為鋼琴樂音播出,彷彿樹木演奏自己的時光之歌。

     動畫精選 威權入題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張嘉路指出,今年魔幻動畫展區中有「華人動畫短片精選」,作品來自兩岸以及全球華僑第2代。大陸數位藝術家李夏、程騰提供的《紅頭巾俠》,還有皮三的《炸學校》,主題都是孩子對學校威權壓迫的感受甚至想反抗,可類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策展方另邀請大陸導演劉健提供作品《混沌&秩序》,展現創作人對未來世界的想像,陳述未來世界將沒有國家,人也無所謂性別、種族,只剩下「電腦人」,但電腦人不是機器人,而是格式化的「人」。其他大陸參展傑作還有陳曦導演的《冬至》、李詩芸的《孟姜女》等等。

     數位藝術節除常態性展覽外,另有表演節目及講座論壇,展覽不收門票,邀請民眾欣賞、體會數位多媒體為介質傳達的新藝術。此外獲得第三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的新銳編舞家黃翊將表演人與機械共舞《黃翊與庫卡》,自19日到21日於水源劇場晚間7時30分表演3場。

 


主持人: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