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茲是台灣陌生的名字,即使在歐美文壇,他也在死後卅年、約一九七○年代才被認識。舒茲一八九二年生於波蘭,家鄉已被歸為烏克蘭,二戰時他因猶太身份被關入集中營,一九四二年命喪納粹槍下。
舒茲終生未婚,大半生在同一地方生活,年輕時學習建築,曾擔任美術老師,生前默默無聞。《鱷魚街》以一個少年的眼光講述自傳式的家庭故事,小說中幾無情節與對話,也無明確時地,語言充滿瑰麗的想像與奇思,舒茲也因而常被拿來與擅寫荒謬的卡夫卡相提並論。
《鱷魚街》選擇以父親作為系列短篇故事的主角,現實中,舒茲擔任布商的父親瘦弱多病,富有藝術涵養,和舒茲關係親密。因此舒茲年少時父親過世,對他是個打擊,也促使他不斷在創作中重回童年,創造一個有父親在其中的神話。
雖然舒茲的名氣遠不如卡夫卡,或波蘭家喻戶曉的女詩人辛波絲卡,但他獨特的語言魅力和寂寞的生平,卻讓許多作家成為他的「粉絲」。如《直到大地的盡頭》作者、以色列知名左派評論家與作家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曾說:「舒茲提醒我們可憧憬的是什麼,還有生命真正值得活下來的是什麼。不只是一次又一次從大災難裡存活下來的生命,而是真正的生命,繁複多樣,而且多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