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美學現代性?台灣當代藝術的四幅面孔(上)

分類:出版




哪一種美學現代性?台灣當代藝術的四幅面孔(上)

‧典藏今藝術 2012/12/19

今日我們可能要從廣義對一本普羅藝術書(考量到閱讀人口與銷售市場)的出版來看整個藝術閱讀環境,當中總會要涉及當地知識狀況、跨語際的通俗條件和需不需要操作新穎議題等考量,而這也涉及到美學現代性在東、西方乃至於台灣的知識生產模態設定。

 

【文/徐明瀚】 我還記得第一次讀到法蘭斯瓦.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台灣譯為余蓮)的專著《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A Partir de la Pensee et de L’esthetique de la Chine),拿起該書讀進去後的當晚就不願意再放下書本。雖謂之「平淡」,但當晚實際上卻是給了我一場規模浩大、橫跨東西方「美學現代性」的震撼教育。主因為此書的論述方式給出一種超出自身知識結構的晃動可能,而這廣義地涉及到一個「透過藝術來思考」的閱讀者如何處理自身知識與外部知識的方式。

余蓮(Francois Jullien),《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桂冠出版社,2006

朱利安作為相當熟稔於西方自古希臘柏拉圖已降的歐陸哲學,幾乎能系統性地看到其衍變歷程與期間的重要轉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分辨中國的思想中哪些是已知之物,哪些又是屬於未知且又能推進西方哲學而成為思想資源。而此書給我的震撼在於,朱利安舉許多中國古典畫論例子,但卻又在我眼前操作出去解決當代西方美學理論困境的新範式,他十分當代地將這些古老材料匯入到當代哲學(甚至當代藝術)的發展史之中,令人拍案連連,而這其中包含著發人驚嘆與令人氣結的兩種拍案心情。我願稍事說明一下後者,再進到台灣當代藝術書籍的討論中。朱利安今年9月底來台北時有一場關於「美,這個特異理念」的專題演講,演講按照他的徵引方式羅列了隋、唐、明等各朝的繪畫作品與美學思想,來一一回應歐陸歷史前衛主義或現代主義的觀念限制(較之,程抱一書寫《中國詩畫語言研究》的簡練語言則較無此處理歐洲美學問題的強烈企圖)。而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冠閔也在開放提問時其中點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什麼這些中國的美學例子可以橫跨多個朝代,而被放在一起去對西方20世紀晚近現、當代藝術進行對質?

事實上,一個好的問題不需要答案(而朱利安當時的回答的確也有其選擇性),因為所有的答案都無法解釋出結構性的面向,那就是—「歐洲的哲學或美學似乎比較有系統而中國則沒有」的這個基本印象。而更嚴重的是,不但中國現代美學的建立有困難,就連晚近21世紀開始,我們能透過閱讀去理解西方藝術史與美學思考演進的機會,以及捕捉台灣藝術書寫者試圖系統化對在地知識進行轉化的成書,卻因整體出版景氣差和閱讀人口下滑的關係,都缺失了,使得雙雙變得彌足珍貴。

這次的「冬日.讀冊」,基於我是有在讀寫藝術論述並且從事出版行業,寫一篇回顧台灣藝術圖書的文章,是我認為重要的事情。尤其,今日我們可能要從廣義對一本普羅藝術書(考量到閱讀人口與銷售市場)的出版來看整個藝術閱讀環境,當中總會要涉及當地知識狀況、跨語際的通俗條件和需不需要操作新穎議題等考量,而這也涉及到美學現代性在東、西方乃至於台灣的知識生產模態設定。我將大致指出三種出版思維:對「既成現象」的追捧、對「未成現象」的擱置與對「將成現象」的開發,而這些思維則也是關於歐陸與亞洲美學現代性的圖書在台灣所會遭遇的困境,當然,轉機也是存在的,只要你能善加運用一種普通讀者的時代新感性,從中查覺這些思維底下的四種藝術圖書型態:

大眾臉:既然已成現象,大師出手必定經典

市場化的氣氛是,買大師寫的書就對了,拜讀名作也不會錯,因為你不能不知道。什麼?你沒聽過這個大師,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你看有這麼多的獎項與大師級的推薦者環繞其上,所謂大師就是既成現象。於是,這類的推書怪現象就會導致某些書的書名會這樣取:《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或《你不可不知道的200幅名畫中的情欲禁區》等等,以及《一生不能錯過世界名畫的故事》,彷彿你這悲哀的一輩子時間少到只能愛一次藝術、只讀一本藝術書,而這本,就是真愛了。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不過我們不能否認像是柏格(John Berger)這種通過通俗語言甚至上電視教導大家藝術觀看之道,的確十分悅服人心。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透過哀悼自己的母親教會你如何分別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出版界的邏輯是,這個大師最好已經洋洋灑灑寫有三到五本書與藝術相關的書,這樣一來,出版商可以透過每半年、或每一年推出一本他的新作(或以舊作為本)的方式,重新提醒讀者之前出過的書。縱使這是應變這個新時代而維護現代主義精神的方法之一,但此出版仍帶有現代化與工業化的傾向,但我們的確也多少懷念,那個只出一本書就可以說出全部攝影或藝術祕密的出版鼎盛時代了。

明星臉:既然已成刻板印象,照這樣復刻

請問你在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與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以下簡稱LV)合作collection之前,看過他的書嗎?請問你在蔡國強、艾未未2008年和北京政府合作(或戲劇性的不合作)之前,看過的他們的書嗎?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和《藝術戰鬥論》都是在2000年他與LV設計總監雅各布(Marc Jacobs)合作之後很久才出的書。《我是這樣想的》和《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來得即時一點,都是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前的當年頭就出版了。但是這些書得以出版,都是源自於他們分別在商業上或政治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或以失敗的方式成功),有道是民氣可用,每個人都愛櫻花臉、煙花和草泥馬,那就將愛進行到底。

不過這次的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在2006年與LV合作之前,台灣在1999年就很有遠見地出版了她所寫《克里斯多夫男娼窟》,不過很可惜的是,似乎有抗拒對市場既有讀者進行「媚俗/刻奇」(現代性的面孔之一)的後見之明傾向,但那是一本小說,不是一本藝術專著。

: 哪一種美學現代性?台灣當代藝術的四幅面孔(下)

【《典藏今藝術》2012年1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1

主持人:徐明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