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04 編輯部 報導

古典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 他的純人聲作品《晚禱》,傳承俄國東正教「徹夜禱」儀式的傳統,十五首無伴奏合唱曲,用人聲模仿教堂鐘聲及交響樂。
拉赫曼尼諾是編寫美麗旋律的高手,這些原本單純肅穆的宗教音樂,在他的創意編織下,不但保留原有神祕色彩,更增添浪漫夢幻效果。
「我試著從心靈裡把音樂記錄下來,簡單地,直接地。
不管我心裡的是愛、悲傷,還是苦澀、宗教,
這些情緒都會成為我音樂的一部分,
所以它聽起來一定會有愛,有悲傷,時而苦澀,時而虔誠」
─拉赫瑪尼諾夫
「這部作品的奇蹟在於讓簡單和誠懇融合為一」 -古利格利‧浦羅柯菲夫。
動盪不安的1915年,拉赫瑪尼諾夫寫下《晚禱》,以純淨人聲撫平世人心靈。
譽為俄羅斯合唱極致之作的《晚禱》,源自俄羅斯東正教傳統的「徹夜禱」(All-Night Vigil)儀式聖歌,在東正教音樂系統中,人聲被認為是與神溝通的唯一途徑,嚴禁使用樂器與過於華麗的聲響。拉氏的《晚禱》嚴格遵循此一傳統,全曲以無 伴奏人聲演唱,歌詞採用東正教會專用的斯拉夫語經文,與西方宗教音樂相較之下,有著獨樹一旘的音樂風格,更增添其獨特的神秘色彩。
《晚 禱》全曲包含15首無伴奏合唱曲,拉氏引用多首東正教聖歌旋律,並模仿古旋律創作六個段落。和聲兼容近代和聲法與俄羅斯民謠,節奏則完全脫離西歐的節拍 法,充滿濃厚的古俄羅斯東正教調式音樂色彩,此外也揉合拉氏獨特的浪漫和聲語彙。此外,拉氏更在《晚禱》中承襲了俄羅斯人對於男低音的特殊狂熱,寫作了比 正常男低音還要低一個八度的「超男低音」音域,最低甚至到達58.270赫茲降B,正因為有著如此渾厚的音域烘托,為《晚禱》提供了更強而有力的和聲支 撐,猶如從靈魂深處迸發的深沉震撼,展現俄羅斯民族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民族風情。
自2000年在台首演造成轟動,睽違十多年,台北愛樂特邀莫斯科音樂院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亞歷山大‧索羅夫耶夫(Alexander Solovyev),以最權威與最純正的俄式風格詮釋,帶領台北愛樂合唱團,知名女低音陳珮琪與男高音穆福淳,為您重現拉赫瑪尼諾夫兼容浪漫、深沉情感及 神秘宗教元素的獨特人聲震撼,與您一同領會俄羅斯無伴奏合唱之美。
指揮:亞歷山大˙索羅夫耶夫 Alexander Solovyev
女低音:陳珮琪
男高音:穆福淳 Vicente Fortunato C. Moran
合唱指導:吳尚倫 台北愛樂合唱團
索羅夫耶夫《晚禱》專題講
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