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分類:兩岸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7/06/01   編輯部 報導

中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2017-06-01大陸 國家文物局/中華藝術網報導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沈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 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樑。

——開放包容。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酒泉、敦煌、吐魯番、喀什、撒馬爾罕、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寧波、泉州、廣州、北海、科倫坡、吉達、亞歷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學互鑑。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鑑的成果。

——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享。阿拉木圖、撒馬爾罕、長安等重鎮和蘇爾港、廣州等良港興旺發達,羅馬、安息、貴霜等古國欣欣向榮,中國漢唐迎來盛世。古絲綢之路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這段歷史表明,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

——摘自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

一群中國古代探險家,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接力完成了從中國到歐洲的全部行程。中國人的視野從長江、黃河,擴展到幾乎亞洲全境,非洲和歐洲。

那是一個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張騫之行,標誌著千年古道絲綢之路正式開啟。西行路上還有求法的法顯、玄奘,更有無數無名的王公貴族,乞丐獄犯,各國使者、商人,來往絡繹不絕,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還有海洋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汪大淵、鄭和。

駝鈴聲聲、馬嘶相聞、舟楫相望;國家、民族、單一區域等社會組織打破藩籬,互通有無,友好交往,書寫了人類歷史的輝煌篇章,成就了絲綢之路成為人類諸多文明展示魅力的共同舞台和人類諸多文明獲取資源和文化交流的共有路徑。

“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因此誕生。它是絲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宗教傳播和技術推廣的實物見證。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文化遺產保護
是“一帶一路”戰略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陝西西安博物院期間強調,要把“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一帶一路”沿線大量的文化遺產,是東西方交流最直接的載體,是絲綢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歷史見證,是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基石。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加速推進,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的認知、保護與傳承工作既有緊迫性,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優異的調查和科研成果,能夠順利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為增加其人文內涵提供重要的支撐。

“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歷史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歷史,但面向未來。古絲綢之路凝聚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絲路文化遺產充分內含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我們完全可以從古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進合作,共同開闢更加光明的前景。

民心相通

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習近平主席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弘揚絲路精神,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築牢社會根基。

千百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溝通東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其璀璨和輝煌在各國民眾心中積澱、昇華,激活和激發了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共同歷史文化記憶和美好嚮往。

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沿線多民族、多國家文化交流和包容的有效方式。

國家文物局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領域合作全面推進。繼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之後,中國積極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還與塔吉克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等合作開展古代絲綢之路遺址的考古發掘。加快制訂“一帶一路”實施規劃,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文物交流合作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一座“民心相通之橋”正在中國與各國之間搭建起來。

讓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
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歷史和文化是重要基礎,文化遺產應該在其中發揮較大的作用;“一帶一路”確定為國家重大戰略,為我國“一帶一路”沿線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是文物系統增強大局意識,主動圍繞大局,立足本職,發揮資源優勢,自覺做好服務大局工作的神聖職責。

早在2013年3月,國家文物局即和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簽署《關於保護絲綢之路遺產的聯合協定》。

要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的保護,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建立“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長效機制,成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加強發展改革、財政、國土、旅遊、建設、文化和文物等部門間的協調,完善重大事項溝通、協商制度,切實做好“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尊重文化遺產保護的客觀規律,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的關係,防止為追求局部經濟效益,實施過度的旅遊開發,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利影響。以文物為主體的旅遊景區開發,應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中的有關規定,不斷加強涉及文化遺產的景區內文物保護機構的建設,提升保護級別,不得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轉讓、抵押,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嚴格履行涉及文化遺產的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的審批,合理確定文物景區遊客承載標準,確保文化遺產安全。既保護文化遺產安全,同時實現文化遺產價值最大程度的傳播與共享。

要加大“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投入,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相關地方政府考核內容,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切實保障“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的日常維護經費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搶救性投入,重點加強低級別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經費投入。同時確保各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性收入中有適當比例用於文化遺產保護。

主持人:大陸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