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孤獨的,其他什麼都沒有,它自己就是一切。」

分類:教育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23/05/20   編輯部 

「這個世界是孤獨的,其他什麼都沒有,它自己就是一切。」

──克卜勒,德國天文學家

美國作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寫下融合科幻及寫實的傑出小說《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描寫二戰時德軍將戰俘關在堅固的第五號屠場中,美軍用燃燒彈對這個城市進行毀滅性的轟炸。營中有一個戰俘能在時間中旅行,穿梭過去及未來的每一個時刻,也可「同時」居住在地球及另一個遙遠的星球。由外星他可預見未來一切,甚至包括全宇宙不可避免的最終毀滅。小說更反映了美國人對屠殺及人類自我毀滅的恐懼。

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

至今,我們生活在線性的物理時間內,歷程及空間嚴格而清楚。但是還有「心理時間」、「生物時間」、「經濟時間」等出現在作家的「文學時間」內。同樣的,在空間上,文學也可不受長寬高三維的拘束,作品情節在多重境遇穿梭或翱翔。由此,我們界定 「宇宙」二字的來源:「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也就是說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兩字合一首先出現於《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西方宇宙學(Cosmology)對宇宙的解釋類似中國。西方除了研究宇宙的本質及歷史現象如大爆炸或宇宙膨脹外,並且延伸到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涉及宗教、科學、哲學、甚至神祕學。宇宙的大小及時間目前難加以界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表明宇宙是個重力場,而這無比大的重力不但扭曲了空間,甚至扭曲了時間。也因為這種扭曲,空間變為有限,不能無限伸展,但是卻沒有邊界,也就是宇宙是「有限無界」──實際上,如果宇宙不斷地在膨脹,怎麼可能有邊界?

 

另外,談論到多重宇宙(Multiverse)或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那是因為量子力學有機率的特質,所以多重宇宙的概念出現。我們常說「宇宙的中心是太陽」。實際上,宇宙根本沒有中心,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同樣的,黑洞是銀河系的中心,宇宙中有千千億億個太陽及銀河。而多重宇宙是我們可觀測到的宇宙之外的時空,構成的原因可能是宇宙膨脹或黑洞奇點內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世界。這些不同宇宙表現的物理性質及面貌也恐怕有所不同,比如其中可以比地球多了幾維空間。而我們對超過長寬高三維的空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想像。再進一步探索,如果我們連三維都不能跨越,更無法跨越另一個時空,那又如何意識到多重宇宙。什麼是多重宇宙?物理學上,天文學上的定義和文學,哲學及宗教學上的定義不可能相同。但是莫名的差異會令人困惑嗎?還是更清晰,帶著一些神祕?

 

以上這些科普的討論對許多人該是新奇,或者根本莫測高深。但是沒關係,因為你面對莊子的齊物學說或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還不也是一知半解?實際上,幾乎所有宇宙的相關問題,至今並無明確定義和說法。宗教的論點千年固定不變,但科學總有新發現,不停修正,甚至不時推翻原有觀念。

 

令人欣愉而慶幸的是:文學或電影卻可超越科學或宗教無法解釋的現象或拒絕認可的論識,憑空想像,創造出另一種形象境界:比如不同世界的並存,或多重宇宙的穿梭……

 

電影要抒發什麼

 

《媽的多重宇宙》並沒有表達複雜、模糊未定的天體科學理論,只是利用多重宇宙的背景,為一個簡單的移民奮鬥及家庭倫理故事添增情節,令這影片更有魅力,與眾不同,甚至離奇。有些觀眾看了眼花撩亂,觀賞不到四分之一就敗下陣來,落荒而逃;有些看後卻母女相擁而泣,甚至再看兩、三遍。這種兩極化的反應與觀影者的年齡有極大關連。年老一代顯然無法進入狀況,那是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對新式電影接受的程度不相同。尤其台灣或中國大陸及港澳的觀眾並未經歷美國華裔家庭的困擾及文化衝擊,更無法相應共鳴。再則,年長者經歷太多人生百態,變得實際而入世,失去年輕時所擁有的好奇、探索及理想。對片中展現天馬行空科幻形式及武俠形式的情節,即使喜歡,也不會相信。這部電影不是典型的戰爭、纏綿愛情、史詩、懸疑、大場面或大卡司巨片,而是相對低成本的獨立製片,是亞洲人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圈的重大成功。它的獨創性及多元性,揉合超現實主義,荒謬劇,存在主義,虛無主義,科幻及喜劇……在題材的「無政府」漩渦中迴轉,也大無畏製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除奧斯卡外,獲獎無數。

 

主持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AMPAS),有約八千名會員票選「最佳影片」。這些會員多是中年或以上的白種男人,中國大陸華人約二十人,台灣有李安及侯孝賢等多位。近年加入不少女性、非白人、年輕人。顯然,他們的喜愛及觀點在改變中,他們更接受新方向、新創意及多元性。因為全是電影專業人士,他們的觀點及評價與我們一般觀眾有出入,甚至有極大的出入。所以許多他們的評估,是一般人看不出的。我們只是坐在銀幕前(如今是電視或電腦,甚至手機前)觀賞,不可能注意到此景或此情節製作時的特殊、新創、出類拔萃。否則我們也是那八千人之一了。我在大學開「文學與電影」的課,也曾投資電影及電視連續劇的製作,所以略知一二。實際上,修我課同學看過此片的,都給此片正面評價,沒有說看不下去的。

 

在兩小時半的影片中,中年的女主角秀蓮不甘人生停滯,她經過「宇宙跳躍」(verse jumping)跨入多重宇宙,尋求其他人生的可能。她在多重宇宙中扮演多重角色,由武打明星到貴婦,卻都不滿意。返回原居世界,面對雜亂的洗衣店,平凡卻愛她的丈夫,還有同性戀的女兒。這些就是她的現實,她的中心,所有時間,任何地點,就在此時此刻。她曾在每一宇宙努力,爭鋒向上,如同浮士德奮鬥不懈的讀書、愛情、宮廷效力、美的追尋、及征服自然五個階段的生命歷程。然而浮士德每個階段均以悲劇收場,秀蓮卻獲得她珍視的最後可能,就是家庭及愛。這種銀幕上的表達,固然在無意義、抽象的多重宇宙中雕化出自己個人的意義,也在網路虛擬的環境創造出現實的面向。觀後,每個人的了解及解釋不同。你說呢?

 

順便一提,由片中去中心化(或中心化),聯想到區塊鏈及AI的聯手。現代科技可能會改變文學創作形式,開拓無限的想像力。這種衝擊比這部影片要深遠許多,我們能承受嗎?你說?

 

跨越我的三個魅麗世界

 

中文裡的「世界」和「宇宙」是同義詞,都是時間及空間的合一體。「世界」一詞來自佛經,世是時間,界是空間。但世界在感覺上比宇宙小,世界可以廣大到人生天地間,也可以小到一花一粒。基本上,除了天文學家或物理學家,一般人只用世界這個名詞。而且通常是指地球上的事物,因為我們不可能進入地球以外的境界。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曾正式宣布,人類就宇宙所知不到百分之五,所以面對它,猶如青蛙坐井觀天 。

 

我念工學院,從事工程多年;返國後教授歐美及日本文學;因真正興趣在社會科學,近年又撰寫相關書籍。科技、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三大領域也就是環繞我們周圍的各種現象與活動:由宇宙到人的內心,由廣不可及的外太空到細微的粒子。有鑑於此,出版公司邀請我寫一本跨三領域的書《跨越三個世界的魅麗與迷思》(五南,2021)。前文討論宇宙學及時間概念也扼要收錄在此書中。

 

這是三個不同的世界,相互比較,即使用科技常用的字頭形容詞「類比」(Quasi-) 或「偽冒」(Pseudo-)都不適合。我們常說,事物有感性、理性及知性之分。人文藝術以感性為主;自然科學趨向理性及知性;社會科學顧名思義,應是以理性及知性為主,但常蘊涵感性的成分,因為到底有人的因素在內──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就是感性,就是主觀。

 

有些人問我,你這些年在三個世界裡翱翔,或頂撞,是否覺得很疲倦?如此做,那是因為年輕時期無人指導前程?你後來欲跨入多元世界的虛榮心?還是在無可奈何的人生中掙扎?你會不會迷航?你不停地飛,永不落地……有一天,當你力竭落地之時,也就是生命終止的時候。

 

秀蓮在經歷多重宇宙後並不快樂,甚至困惑;然而,欣然,我在三個世界裡飛翔穿梭沒有迷失,沒有混亂。我慶幸跨越三個世界,更慶幸首先進入科技的訓練,那是人類文明及社會進展最主要的動力──沒有科技,就沒有今天。

 

站在黑暗的溪邊,白日淙淙水聲已然消失,大地一片靜寂,仰望夜空星星閃爍,銀河如帶,蘊藏著多少神祕與虛幻。此時,我想到了過去的片段,但不構成一個故事,卻感覺已與宇宙結合為一,那可曾是生命中最深刻的快樂,或痛苦?

 

沒有人能進入我內心隱蔽的世界。●

主持人:克卜勒